一个产品成本一般是有料、工、费构成。
料就是指生产某种半成品或成品需要的原料(对于成品来讲半成品就是它的原料)。
当然还有辅助材料,比如装产品的袋子、标签、保护膜等。
那么费指什么呢?
加工产品需要机器,机器需要损耗,还需要电、机器的修理费等。
这些属于制造费用。
最难理解的就是工了,难点在于每个的说法不同导致,导致认知上得到的信息不同,所以才觉得难。
工一般是工资、社保、公积金的。
这些工资的发放一般分两类,一是直接加工产品的一线工人,另外一部分是生产车间的管理部门,比如,生产部主管、生产部经理,另外还有仓库部、PMC计划不、设备维修部。
对于前者直接加工产品的叫直接人工,对于后者属于不参与直接加工产品属于辅助生产,这个叫做间接人工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
按照财务的说法直接人工属于料工费中的工,间接人工属于料工费中的费(制造费用)
到此为止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的理解也比较容易,一线生产工人的工资社保等叫做直接人工,生产部门管理不部门的工资以及辅助生产部门的工资叫做间接人工。
(那么财务部、人事部的工资算什么呢,在其他章节里面详细介绍)
前面讲过按照财务部的说法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的分类是不同的,但是按照ERP包含SAP的对这两者的处理方法又是一样,因此有的人又把他归为一类:制造费用_直接人工、制造费用_间接人工。
为什么这样呢?以为ERP的处理逻辑是一样。
制造费用_直接人工
制造费用_间接人工
制造费用_水电气
制造费用_折旧费
制造费用_其他
如果制造费用_直接人工不用这个命名的话,感觉特别另类,或者前面干脆不加制造费用的前缀。
国内ERP和SAP (高阶CO内容)
考虑一个问题:
生产部发生了两笔费用,一笔是生产部管理员的工资,另外一笔是生产部一线员工的工资。这两笔费用一笔要进直接人工,另外一笔要进间接人工。
国内ERP的处理方法就是建两个科目: 直接人工_工资 ; 间接人工_工资
(其实还有管理费用_工资;研发费用_工资)
对于SAP来讲,只有一个科目:工资,不分那么多的,但实际业务还是需要区分的。
至于如何区分是管理费用_工资,还是研发费用_工资,SAP引用了一个功能范围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在国内ERP中,进入生产部的有直接人工_工资,和间接人工_工资,这个是没问题的。
在SAP中这两个工资还是属于同一个功能范围(制造费用)。
至于这么解决前面的问题,建立公共部门成本中心+分摊(间接人工分摊次级成本要素解决)
最后那个问题需要对CO有一定的认知才能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