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节我们讲了生产订单 DLV或TECO 后,订单结算会结到差异里去,然后再通过物料分类账,把差异分摊到库存和销售成本上去。
简单复习下:
投入材料和水电折旧等 80元,入库 10个100元,那么订单结算是20元差异。
销售1个,库存还剩9个,物料分类账后,20元的差异,库存吸收 18元,销售成本吸收2元。
(详细分析见02篇)
那么如果没有TECO 或DLV 呢?
答案是:结算到在制品。
那么在制品和差异有什么区别呢?
(1)在制品是存货类科目,是表内科目,纳入资产负债表,,而差异是表外科目,不纳入。
(2)差异科目会被物料账识别并分配,而在制品不会。
上面是差异和在制品的主要区别,当然对于在制品还有其他知识点。

因为结算到在制品无法被物料分类账吸收,因此本月主营业成本不会发生变化。
在制品和差异对系统的影响
你有没发现一个问题,对于这个知识点,很多顾问只是按照月结步骤操作,没弄清逻辑,但系统也没出现啥问题?
确实是这样,这个经常会发生在初级FICO顾问身上,原因是什么呢?
对于生产订单无非是有两种错误+OK,
A: 本身已经完工了,但是没打 TECO或DLV —–错误
B: 另外就是没有完工打了TECO, ——错误,这种概率比较小
C: 没完工也没打TECO或DLV, ——OK
因此 A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较大,但是你仔细想下,实际业务已经完工了,也就是说投料和入库都完成了,像这种订单,差异肯定不会大,错误了对系统影响也比较小。另外还有,销售成本本月没有吸收差异,但是下个月会吸收的,下个月吸收不了还有下下个月,只要把时间拉长,早晚会被销售成本吸收,肉始终烂在锅里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初级顾问没有理解逻辑,还不会出问题的原因。
系统出问题了
前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B ,概率比较小,一旦发生就会影响财务报表,因为这个会产生比较大的差异。
比如投入 80元,正常来讲,全部入库会在 90~100之间(可能会有不良品).
如果入库2个你就打了TECO,那么差异就是 2*10-80 = -60元,和前面相比差异还是比较大的,一旦被物料账吸收,就会影响本月报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