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P中价格控制有两个: S价和V价

那么这两个到底是怎么用的呢?
举例来讲:
第一次:采购收货10个单价 10元,那么 V价就是10元
第二次:采购收货10个单价 12元,总金额220元,总数量 20 个 ,V价就是11元。
第三次: 出库: 5个 单价 11元(取第二次末),因此带走的数量 5个,带走的金额 55元。V价 = (220-55) / (20 -5) = 11 元。
注意:收货时是有来源的,金额取决于外部来源,出库时无来源的,取当时的库存单价。
比如:院子里有个水池,水池里水的来源,可能是雨水、可能是雪水、也可能是冰雹,因此水的浑浊程度来自于外部。但是你如果把水打出来,浑浊程度来自于池子本身(相当于出库)
理解上面的,就理解V价了.
V价在每一次库存移动都会重算一次(当然,出库时不会影响V价)。
再来说说S价。
S价的物料在库存移动前必须事先约定好一个价格,比如 9元。(这个价格是在FICO模块中成本发布完成的),再拿前面的案例。
第一次:采购收货10个单价 10元,进入库存数量10个,金额90元。
第二次:采购收货10个单价 12元,进入库存数量10个,金额90元。
咦,你是不是写错了,第一次应该是100,第二应该是120.
不,没错,因为标准价是9,所有库存移动都是按9元算。
不是感觉有点乱了呢,继续往下看。
因为第一次的单价10元,因此第一次进入库存90元的同时,还要计一笔差异10元。同理第二次入库90元的同时,还要计一笔30元的差异。
当然,这个差异只是临时记录下,暂时不会进库存。
第三次,出库5个单价9元(标准价),带走的数量5个,金额45元。
我们看下现在的数据。
入库金额 220元,180元进库存,40元进差异。
领料以后, 库存数量 15个 ,金额 = 180-45 = 135 ,差异 40未动。
等到月结时,财务会运行一个叫物料分类账的功能。
把40元的差异按比例分给出库和结余库存。
出库得 四分之一 5/(5+15) * 40 = 10
库存得 四分之三 15/(5+15) * 40 = 30
出库本身带走 45元,物料账之后追加10元差异 一共带走 55元,相当于单价11 元
库存135 追加 30元差异最后是 165元 ,数量15,相当于单价 11元

S价饶了一大圈,结果呢和V价结果一样,是不是撑得了?
别慌着吐槽,继续往下看复杂的业务。

对V价第三次出库单价11,第5次单价12.6,每次出库的单价都不一样。

对于S价,无论库存还是出库,单价都是相同的
那么哪个好呢?从业务上考虑。
比如两个车间领相同数量的物料,因为领料的时间不同,成本也不同,那么领料价格高的那个车间主任不是要找你评理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