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上节课讲了SAP资产负债表的设计逻辑:
并且用标准价举例了,资产负债表由不平到月结后结平的过程,下面我们看下SAP资产负债表和生产订单的变化过程。
一般来讲,生产订单投入物料用 V 价,产出半成品用标准价。
在生产之前资产类和负债权益类还是100元,投入原料单价1元,产出半成品标准价是 1.2元。
先不考虑制造费用。

第一步,领料10个,会计分录是:
借: 生产成本_原料 10 (不纳入资产负债表)
贷: 原料 10 (纳入)
这时资产负债表:左边是 90 ,右边 100
第二步,半成品入库8个
由于我们不考虑制造费用,由于半成品采用标准价,因此入库的金额是: 1.2*8= 9.6
借: 半成品 9.6 (纳入)
贷:生产成本_结转_完工转出 9.6(不纳入)
这时资产负债表:左边是 99.6 ,右边 100
第三步,生产订单月结(假设已完工)
投入:10,产出9.6(我们CO03–>转到–>成本分析,可以看到),所以我结算时会结算出0.4的差异。
分录如下:
借:生成成本_生产差异 0.4(不纳入)(这个差异会挂到半成品上)
贷:生产成本_结转_差异结算 0.4 (不纳入)
看实际项目截图:

这时资产负债表:左边是 99.6 ,右边 100
第四步:月结—物料分类账,分录如下:
借: 半成品 0.4 (纳入)
贷:生成成本_生产差异 0.4(不纳入)
这时资产负债表:左边是100,右边 100 (平了)
另:如果没完工结算到在制品,也是平的。
注:“生成差异”转到半成品,一般会通过其他科目转出,不会通过原科目转出。
这个和”生产成本_原料” 通过 “生产成本_结转_完工转出” 转到半成品逻辑有点类似。
有点难理解,理解不了就按照上面讲的理解也没关系。
上面只是基本逻辑,如果要真正做下来还是要花不少功夫的,如下图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