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场景:你的SAP账面的库存金额突然增加3千万。
这个不是假设的,而是真实出现的业务场景,我来还原一下当时业务的来龙去脉。
物料 4605 ,价格采用的是移动平均价 V
第一次采购数量1000个,单价1元,全部入库,此时移动平均价 1元

第二次采购数量1000个,单价1.2元,全部入库,此次移动平均价 = (1000 + 1200 ) / 2000 = 1.1元


注意第二步是一个正常的价格波动。
第三次领料 999个,因为第三次操作在第二次后面,因此此次领料的单价 1.1,领料金额 = 999*1.1 = 1098.9
第三次结束后,库存金额 = 2200 – 1098.9 = 1101.1 库存数量 = 1001
此次操作也是正常的
第四次冲销第一次的入库,扣减的数量是1000 ,扣减的金额是 1000(因为是冲销所以按原金额扣减)
此时库存数量 是1001 – 1000 = 1个,
金额 = 1101.1 – 1000 = 101.1 元
单价 = 101.1

金额瞬间扩大了100倍
第五次,销售退货 5000个,库存金额 = 5000*101.1 = 505500
看到了吗,正常的金额应给是 5000元左右,但是此时是50万,扩大了100倍,实际情况比这个更糟糕,增加的金额为3000万。
我所有操作都是正常的,在某种极限情况下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,这就是蝴蝶效应。
其实V价的这种偏差一直都在上演,只不过还没到达极限,没有被发现而已。
那么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呢?你问10个顾问,估计9.9个就告诉你解决不了。
这是因为:
1 这种概率是非常低的,很难遇到。
2 最关键的问题是:顾问认为这种变化是合理的,符合V价的逻辑,你要去规范你的流程。
3 跨模块。最能理解价格变化的是 FICO ,但解决问题又是在MM模块 ,
再加上案例少,思维固化,另外还有顾问最喜欢拿业务流程做为终极解决方案,这个问题基本就无解了。
那么如果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,该如何解决呢?
你要推敲逻辑:
1 这个概率虽然很低,但是SAP用户基数大,出现的次数应该还是很多的,SAP官方肯定会收到这样的问题。
2 我所有的操作都正常,但是出现这么大的差异,客户肯定是无法接收的,SAP肯定给出解决方方案的。
你明白了这两点,就要坚信一定可以解决的,多花些时间,多请教些人。结果证明 SAP确实很厉害,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法。